因為漲價,輿論場上“失聯”了許久的共享充電寶再次走進了公眾的視野。自然,站在消費者的立場,漲價總是可惡的。看看社交媒體上的議論,大都是不滿、抱怨和抨擊。媒體亦推波助瀾,每每以“共享充電租金一小時高達6元”之類的標題聳人耳目,撩撥公眾的情緒。其實呢,市場的主流租金價格,大抵是2元/小時。當然,5元/小時、6/小時的市價是存在的,但市場上也有1元/小時的定價,何以標舉前者而忽視后者?無他,為了吸引眼球,為了流量而已。
共享充電寶是當年“共享經濟”創業潮中涌起的浪花之一。相比其他的項目,其問世之初便被人看衰,外界滿是不屑和嘲諷——某位社交媒體名人曾經放言:“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,立帖為證”。而今,當因為漲價人們重新打量這一“共享經濟”項目時,卻意外地發現,在眾多的“共享經濟”中,它是最早實現商業的邏輯自洽的——贏利了。
當其他當年紅極一時的共享經濟項目如今深陷虧損泥潭之際,為什么當初不被看好的共享充電寶實現了逆襲,不僅成功地活了下來,而且實現了贏利?或許相較于其他“共享經濟”,共享充電寶只是一樁小生意,但不管怎么樣,它能夠實現贏利,有錢可賺,意味著其商業邏輯是成立的。換言之,共享充電寶這個生意,終于成功了。